發展文化產業,看丹麥怎麼做!

一個現代國家的文化政策其實是要照顧两個領域,一個是純文藝的活動,特別是傳統性,地域性的項目,譬如地方戲曲、傳統工藝和藝術創作,或者文化資產(如古廟、老厝、風景區),另一個則是可以運用在產業的文化創意,譬如影視、電子遊戲、創意設計等內容產業。前者需要政府編列預算,給于適當補助,經過有限度的活動,技藝可以傳承下去,冀望有一天可以發揚光大,後者則是要強調文化和產業的結合,講求是平台的提供、行銷策略的建立,經過政府的參與和規劃,企求產業的茁壯,進而在國際市場爭得一席之地,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一定的投資報酬率,幫助國家的經濟成長和展現潛力。

兩者或有互為矛盾的時候,但絕不應該演變為對立的狀態,也就是不允許二選一的情況發生,而是兩者都要兼顧,同時促成二合一的出現。政府的主事者必須要很清楚兩個主題的分界、特性,潛力和具體需要,否則會在執行時混淆不清,事倍功半,舉例來說,如對某種傳統藝術硬要設定為產業發展,得不到市場回應,結果必然徒勞無功,另一方面某種產業(如電影)只做補助,不求行銷和表演平台的佈局,自然會是發展無力,甚至反而萎縮。

舉個更具體的例子,前不久文建會大張旗鼓地啟動「減蚊」計劃,希望從各地養蚊子的文化中心選出五、六個由中央挹注資金將之活化起來,這其實在延續民進黨六年前創導的地方文化專區計劃的概念,該計劃一開始就欠缺整體規劃,不要說輭體和營運的內容闕如,就連硬體建設和地點選擇都欠週延。現在文建會突發奇想要使一些毫無章法的地方文化中心起死回生,看來只是「用好錢去砸壞錢」而已!

我們在這裏簡單介紹丹麥政府在全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之前,先研擬一份報告釐清基本概念和訂定整體方向。2000年丹麥文化部和貿易工業部合作共同發表:「丹麥的創意產業潛力報告」,曾嘗試闡述文化和商業的關係,提出文化產業政策的方向和目標。希望在歐盟經濟區內面臨英、法、德的產業強勢,能夠尋出一條獨樹一格而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產業。報告指出文化和商業本來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可是現代社會正在快速將两者整合中。如果丹麥能夠跟上這個趨勢,將可開發出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兩者間的互動可以激發新的發展機會,增加凡是有創意,創新和善用資源的工業發展活力」。

報告首先指出文化界已經變為發展快速的工業,這在國際間已經屢見不鮮,譬如文化和娛樂已經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業。國際間文化和娛樂的貿易額成長率遠遠超過其他產業平均值。

第二點,報告指出有些文藝的智產和人才對丹麥工商業應該是一大有價值的資源。許多公司因為能善用資源,因此建立文化和商業之間的橋樑,或者新的創意聯盟,嘗試結合它為合夥團是很有道理的一些作為。

第三點,在各地區藝文已經變成一個競爭工具以吸引人才,遊客和投資。從短期看藝術不見得對區域發展有什麼直接重要的經濟影響,但從長遠來看,間接的好處很多,文藝可以幫助地方上發展一種活絡的環境、高檔的生活品質和較優美的經驗經濟(the experience economy),會使得該地區的知名度大增。

全球化的趨勢
文化和商業密切互動絕不是瞬間即消失或者單一現象,而是受社會中許多變化的衝擊所推進。這種變遷的潮流迫使企業跟著快速變化和適應,也強迫我們社會曝露於全球的發展受到衝擊,網際網路將會推翻我們過去對文化和商業結合的固有想法,而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這種變遷帶給消費方式和生活風格更多個人化的趨勢,減少市場中量產貨品的價值和品牌效應,而使得國際娛樂工業,以全球型的大企業如迪士尼、華納和新力等公司對我們的文化和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提昇。

它對每一個西方社會都有影響,因而造成許多很有價值的資產被清除掉。換言之,多元性的文化和促使社會融合的共享價值觀和共同語言被全球化所淹沒。這個報告指出丹麥無法置身度外而非得積極參與,投身其中。整個社會可以設法引導它和滲入該國的貢獻。就為了這個理由,他們必須聯手努力制定文化和商業互動政策。透過這樣的努力可以化負面的影響為有利他們的發展。

政府的願景
丹麥政府對文化和商業政策的努力有一個很明確的願景,也就是要發展丹麥為歐洲具有創意的一個地區。使得丹麥的藝術能夠成功地在全球市場有競爭力,大部分工商界因為它們的創意資源,高品質的設計和對白(劇本)而聞名於世。這從商務政策的立場來看是很重要的,從文化面而言也很重要。該報告清楚表明如果這個社會要想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價值和內容,存在於這個全球新媒體環境中,丹麥就得找出足以與人競爭的文化產品。丹麥政府必須培養出能部分替代迪士尼和美國電視連續劇的文化產品,過去傳統文化政策強調高品質仍然重要,但還得另加一些額外的價值和層次。

工商時報  2010年12月6日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