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忙著慶祝百年國慶、文化大計在那裡?

最近有媒體報導各界質疑文建會主辦的建國百年國慶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一是花費兩億元,只在台中《圓滿劇場》表演兩次,到場觀眾一萬人,相較於法國專業音響團隊演出兩場「阿伊達」,吸引超過一萬人觀賞,費用僅四千萬元;高雄世運開()幕式只費九千萬元,與會觀眾達五萬五千人;聽障奧運會超過二萬人欣賞,花費也是兩億,而認定物非所。平心而論,這種批判有點像將蘋果與橘子相比之嫌,因「阿伊達」在國際間演出多年,的服裝和道具成本早已回收,到台灣來演出說不定還有各方的資助,宣揚其法國文化,而「夢想家」則是從頭做起,自然耗費不貲,至於以運動會開()會出席人數來比較,則是忽視場地和演出性質的差異,就像我們無法將紐約大都會歌劇和周杰倫的戶外演唱會相比較一樣。另一批評是從音樂劇內容的藝術性著眼點,不是舞台劇專業人員的我們,不敢參與爭論,但是就一般觀眾的角度,我們看了那的轉播,倒覺著蠻有創意,也有不少感人之處,只是各節目間有些銜接的問題,所以對這類表演的好惡,大家見仁見智,不好說!

面臨文化部即將於明春成立,其實我們更關心的是國家的文化政策應該如何設定或全盤調整?我們知道:一個現代國家的文化政策其實是要照顧兩個領域,一個是純文藝的活動,特別是傳統性,地域性的項目,譬如地方戲曲、傳統工藝和純藝術創作,或者文化資產(如古廟、老厝、風景區),另一個則是可以運用在產業的文化創意,譬如影視、電子遊戲、創意設計等內容產業。前者需要政府編列預算,給于適當補助,透過有限度的活動,技藝可以傳承下去,冀望有一天可以發揚光大;後者則是要調文化和產業的結合,講求平台的提供、行銷策略的建立,經過政府的參與和規劃,企求產業的茁壯,進而在國際市場爭得一席之地,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一定的「投資報酬率」,幫助國家的經濟成長和展現軟實力。

兩者或有互矛盾的時候,但絕不應該演變對立的狀態,也就是不允許二選一的情況發生,而是兩者都要兼顧,同時促成二合一的出現。政府的主事者必須要很清楚兩個主題的分界、特性,潛力和具體需要,否則會在執行時混淆不清,事倍功半,舉例來說,如對某種傳統藝術硬要設定為產業發展,得不到市場回應,結果必然徒勞無功,另一方面某種(如電影)只做補助,不求行銷和表演平台的佈局,自然會是發展無力,甚至反而萎縮。所以主事者的要謙遜有加,廣求賢言,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規劃,按步就班地去執行。

2009年底盛治仁挾其障奧運執行長的氣勢接任文建會主委的時候,大家對他有着很大的期望,但是他後來另兼建國百年大慶的籌備主任,忙於執行各項慶祝活動的時間和精力看來遠超過對文創整體規劃的付出和關注。譬如這次國慶會本來就應該委任民間一體承包,這樣不但可省去十幾項目分包的不一致性和麻煩,也可多用點心在如何經營文化部上面,現在離文化部成立只有短短三個月,請問以辦活動見長的盛主委,準備好了?或者政府另有盤算?在這大選愈趨熱烈的時候,端出一盤牛肉(文創方案)給大家看看,應該不算太奢求

2011/11/3 本文已寄文建會和總統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