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怎麼輸的?

西方是怎麼輸的?
(How the West Was lost)

從歷史的角度看,是不是很諷刺? 一個來自非洲最貧窮國家之一的Zambia的年輕女學者居然在2011年寫了一本暢銷書:〝How the West Was Lost〞,一語道破西方各國的敗落,她在書中提出的不僅是一些相關資料來證明西方的困境,而且將西方的許多問題,逐一和「新興經濟群」(她在書中稱之為〝the rest〞)的欣欣向榮做一比較,突顯出西方的沒落不僅是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衰退,而是社會、政治、教育的全面發生裂痕,就像在地震地區的斷層帶上,隨時會有大地震,摧毀西方四百年來所建立的文明。德必莎、莫約(Dambisa Moyo)生長於Zambia,後來到哈佛取得碩士,又在牛津獲得經濟學博士,曾在世界銀行任職,又在華爾街的投資銀行Goldman Sacks專門研究「新興市場」經濟,目前返回非洲擔任各國政府的高級顧問和策劃者,經常在西方媒體(如CNN)以非洲發展專家的身分出現,評論深受各方重視。
她在〝How the West Was Lost〞書中的前言便直截了斷地的表示;對西方而言,時間已經所剩無幾,除非採取劇烈的解決方案,一切都將太遲。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一定會變得富裕,而是因為美國政府的制度有許多缺陷和政茦的錯誤,更是因為西方拱手將領先的地位讓人。西方所面臨的問題最迫切和嚴重的就是現金短缺,當然也就影響到資本的累積。歐洲的希臘、義大利、愛爾蘭,甚至英、法都有很嚴重的資金流失,這不僅是政府的虧空,而是民間也負債累累。不像日本,政府的負債雖已超過GDP的兩倍,但民間儲蓄很高,所以財政再惡劣,仍然無須舉外債或接受IMA的貸款。美國則是除了歐洲那幾個負債國以外,財政問題最糟糕的國家,政府國債已經超過14兆,接近GDP的數額,而且每年預算還要繼續透支下去,儘管這次強迫全面支出削減840億,但在共和黨把持眾院堅持不加「富人稅」的狀況下,幾乎無法減少國債。這種困境目前只能依靠聯邦儲備會大量印鈔票,英文美其名稱之QE(quantity easing),2008年有3千多億,2011年QE2又發行了7千多億,去年QE3再次印行6千億,今年初這家美國的中央銀行乾脆宣佈將不定期投入市場新鈔票以維持GDP的成長率為正數,並間接刺激市場消費和鼓勵民間企業雇用員工,這種有點像飲酖止渴的做法持續下去,同時生產力不能明顯增加,國際貿易不能自赤字轉為順差的話,不出五年美國將面臨政府和民間同時破產,美元會崩盤而變為廢紙,事態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但是美國的政客、經濟學者、一般民眾大概沒有人會相信有這麼一天會降臨。
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更糟糕的是政府預算大部分用在社會福利和軍事支出方面,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和新產業的開發(即國家主持的R&D)明顯投資不足,至於基礎建設過去這三十年根本是被擱置了,如此的資金運用,短期內也許可以滿足民意的需求,政客們能夠順利掌權,但從國家整體利益和未來前途的著眼點,事實上是朝向下坡滑落,西方的優勢就在這種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消失中。而民間投資則偏重房地產和金融產品,很少著力於製造業或產業開發, 所以自從IT和網際網路產業發展以來,美國幾乎沒有什麼新產業可以和新興經濟體一較長短,譬如生化和奈米科技等方面,新興經濟體幾乎和西方同步進行,過去西方在創新和創意的獨佔局面已不存在。
同時製造業的「全面外移」使得西方經濟只剩下空殼子,連歐洲傳統的精品工藝,譬如義大利的皮革、高檔布料、法國皮包和服飾、甚至瑞士的手錶工藝都已或將要受到中國的工藝能力的威脅和取代。老實說,歐洲的債務危機除了幾十年來民主制度的缺失(政客亂開空頭支票,預算失調,國債暴增)以外,最主要就是全國上下不注重實體經濟,以為社會發展可以直接跳向「社會福利」的階段,只注重「育、樂」而食、衣、住、行可以由他人供應,形成製造業的空洞化,就業率大量下滑,中產階級被擠壓而嚴重萎縮,社會只剩下巨富和貧民,難怪法國要抽富人稅達70%之高,害得許多知名人士要改籍為比利時,瑞士甚至俄國人,上演一些前所未有的鬧劇。西方國家製造業外移,還造成一種奇特現象,就是失業人數不斷攀升,但大企業的利潤卻屢破紀錄。因為生產移到亞洲的結果,過去給付工資維持中產階級的成本可節省數倍,企業利潤暴增,一方面造成貧富不均,譬如美國1%的人口掌控40%的資產,另一方面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整體經濟一蹶不振,政府只會印鈔票或者賣國債,將現金盲目地投入金融市場,只會短期提升股票或房地產市價,無法真正改善經濟體制,這種惡性循環,倒楣的只是普羅大眾,歐美各國國力大幅下滑,連帶西方文明逐漸式微,各國的勢力即將重新洗牌。
2012/4/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