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褪色 任天堂面臨抉擇
任天堂的天堂路在那裡?
一年前,筆者在「工商時報」文創產業版發表了一篇:「Wii U出鞘,救得了任天堂?」的分析文章,當時曾質疑任天堂隔了數年推出新款Wii U想挽回日趨衰退的Wii銷售量,更想將2012會計年度(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有史以來第一次虧損5億3千萬美元,轉虧為盈。結果Wii U剛開始銷售還差強人意,使得任天堂2013會計年度盈虧持平。可是到了這個會計年度(今年三月底到期),預估可能會虧損3億多美元,Wii U年銷售量從預估的900萬台降為280萬台,這麼大的落差使得Wii U不但不是救命符,而可能是任天堂的催命符,坊間已經謠傳Wii U可能停產。果真如此,那麼任天堂的命運將進入「最後的審判」階段,擺在它面前的選擇恐怕不會很多。
根據美國遊戲產業分析師的建議,任天堂未來大概有三條路可走:
1. 仿效Netflix(網上影視租售公司)的做法,將其最具有市場性的遊戲,如Mario轉換成移動遊戲(mobile game),特別是適合手機操作的產品。這等於將任天堂從video game轉型為網際網路和移動遊戲,最初這種收入較之原先的銷售整套系統自然是微不足道的,沒有十分魄力的負責人會很難「痛下決心」。果不其然,最近記者招待會上,任天堂的總裁岩田聰 (Satoru Iwata) 雖然承認早期沒有察覺到智慧型手機對遊戲界的巨大衝擊,但是認為將Mario變為手機遊戲不見得是解救之道。另外一個變通辦法是將內容庫轉換為多元性平台的運作而以Netflix的營收模式嶄新進入市場,目前雲端服務的發展對這種跨平台,固定收月租費的商業模式頗為有利。
2. 假如繼續開發新的video game系統,那麼就應該早點停產Wii U而致力新產品的開發和行銷,避免被一個失敗的產品所拖累。這個聽來似乎有點瘋狂,但過去的許多例子都證明一刀兩斷的作法比較拖拖拉拉的處置方式更有效。Wii U的銷售失敗除了整個產業轉型和新科技發展,造成大環境的轉變所使然,還有第一人稱遊戲(first-party games)的發行量不足也是一大主因。這個假日季節雖然推出3D動畫的Mario遊戲,但是玩家還在等待如Zelda 、Metroid、 Donkey Kong的全面上市。任天堂保證新春會陸續發行,儘管如此這不代表就可促銷軟硬體,因為video game已經變成少數死忠(die-hard)消費者的商品,早已不是前幾年一般年輕人夢寐以求的「玩意」。所以video game的三大廠商Sony、任天堂和微軟都得重新檢討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否則難逃Kodak、 Compact、IBM PC、Motorola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消費產品企業的命運。
3. 這個關鍵時刻,有人認為任天堂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出驚天動地的一舉,譬如
收購一些新型遊戲公司如Oculus UR,藉著這些新穎創意公司,徹底改變本體結構,跟上時代。任天堂有一大利基,它持有一百多億美元的現金,有本錢大舉投資和研發,期望重溫當年〝Pocket Monsters〞和〝Wii〞的成功美夢,
但是說易行難,要能真正一箭中的,可不是用錢可以砸出來的。或有人建議任天堂將內容庫融入微軟的Xbox系統,共同創造一個超級遊戲系統(super game system) 挑戰Sony的PS4。更有人提議任天堂和Apple合作,將遊戲庫和i系列產品連線成立任天堂中心(Nintendo Hub) ,成為100%線上遊戲的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 。
剛巧Sony最近傳出即將售出Vaio 個人電腦部門給日本的創投基金 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準備共組新公司(Sony持有5%的股份) 繼續營業。這是由非業者投資人接手經營的創舉,儘管JIP專門收購一些日本過氣的大企業,如NEC、Olympus的剩餘資產,但是經營產品和分割處理資產是兩碼子事,成功的機率實在不容樂觀。
Sony下一步可能是將電視部門分割出去,成立一個專事生產高檔電視(譬如4KTV) 的公司,可是面對Apple或三星等企業即將推出智慧型或整合型電視(可將電腦、平版、手機、家電和監視器融入一個控管系統),Sony是否又落後了一步。不但不能止住自2008年以來的年虧損(預估三月到期的會計年度虧損逾100億美元) ,還會拖跨整個集團。
不過Sony最近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發表PlayStation Now,運用雲端服務建立網上即時遊戲系統,看來頗有發展的可能,受到一些專家的好評。只是Sony建議消費者至少要有5 Mbps (megabits/秒) 的寬頻連線,可是美國家庭平均只有8.7 Mbps寬頻,使用PlayStation Now很容易就會逼近滿檔。在這點上任天堂遊戲由於寬頻需求不多,如果發展網絡即時遊戲會有優勢。但是這對難兄難弟企業轉型以後誰也不敢保證會成功。因此另外一個日本電子消費品大廠 Panasonic乾脆退出智慧型手機和電腦市場,專心製造一般家電和電動汽車電瓶,反而有利可圖。
尤其是Sony和任天堂這樣的日本電氣商品公司,因為受到日本政局的影響要想突破原有的日本和美國市場,而進入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大展身手,恐怕沒有那麼容易。這真是戰後日本一批具有國際觀和開明的企業創始人;如Sony的盛田昭夫、或任天堂的山內溥(Hiroshi Yamauchi) 當年始料未及的吧!有時候企業和個人一樣,千算萬算卻逃不過天命。
本文於2014年3月3日台北工商時報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