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蘋果的賈伯斯和微軟的蓋茲分別發表了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看法;蓋茲認為大學教育應該以學生未來就業為主,課程的著眼點在技術和效率,教育的投資應該以跨科目和系別的關連(correlated)方式衍生出學生未來的職位,而賈伯斯則認為僅有技術或科技的準備還不夠,必須培養學生對人文和藝術的興趣和瞭解。蓋茲希望分析和調整教育系統使之能創造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建議用複雜的統計表格篩選出較好的教學法並分享之,另一方面賈伯斯認為應該集中在個體學習而較少注重教學系統,強調的是自由意志,尋求獨特的解決方案,達成個人目標。
他們對教育的看法基本也反映了各自事業的導向和成就;很顯然的,微軟一直是很成功的科技軟體公司,但是在消費產品成功的項目只有Xbox 遊戲系統,所以只能算是電腦軟體業的翹楚,另一方面蘋果從最先發展個人電腦的公司轉化成最成功的科技消費產品業者,以3個i產品傲視科技消費品市場,成為軟硬通吃,完美整合人文和科技(包括IT和通訊產業)的跨業集團。
蘋果在這方面的巨大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當然在於賈伯斯的洞燭先機又具有科技和文創整合的能力,引導公司開創新的商機,主要是融滙3C技術改良原已存在的消費産品,然後以開放平台招攬大量的應用軟體支援之。這種商業模式事實上許多業界人士早已有所意識,譬如Acer早在2001年便曾推廣過平板電腦,Palm和Blackberry两公司也一直在推廣 PDA型手機,但是只有賈伯斯領導下的Apple公司能夠克服軟硬體併行開發的障礙,實際推出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賈伯斯沒有受過正規的科技或商業訓練(僅在加卅的Reed College讀了一年),他不會設計迴路板,也不會寫軟體程式,更不懂3D動畫製作,他卻能揣摩出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以追求完美和不畏挑戰的行事風格,帶領一批各領域的頂尖高手,經過腦力激盪和嚴格考驗完成較優異的產品,這種一體成形的開發模式再加上充滿魅力的行銷策略,自然會引起搶購風潮,而且讓消費者變成近似宗教般的沉迷,變為品牌的死忠者,這在多元選擇性產品和即用即丟的現代不但是異數更是奇蹟。
這一陣子市場充塞了新的平板電腦,許多知名大廠都想推出自己的產品挑戰iPad獨霸市場(市占率高達80%)的地位,這不僅是想要在新市場爭一席地盤而且
根本是生存保衛戰,因為 iPhone、iPad實際上已威脅到原本手機和筆電的銷售量。根據最新市場統計筆電尤其是迷電銷售量停滯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趨勢,對於整個科技產品市場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事實上,產業界不出幾年必然會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會使得許多3C的大廠面臨不轉型即退場的窘境。
根本是生存保衛戰,因為 iPhone、iPad實際上已威脅到原本手機和筆電的銷售量。根據最新市場統計筆電尤其是迷電銷售量停滯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趨勢,對於整個科技產品市場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事實上,產業界不出幾年必然會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會使得許多3C的大廠面臨不轉型即退場的窘境。
自今年初以來,台灣重量級的商業或綜合刋物,紛紛刊登專文討論〝蘋果現象〞(Apple Phenomenon),譬如商業周刋二月的一期封面故事討論蘋果的來龍去脉和賈伯斯告病假可能的影響;今周刋四月上旬則用〝誰打敗了宏碁?0.99美元〞聳動性地指出蘋果憑了低價位的應用軟體促銷iPad直接威脅筆電的銷售,間接造成宏碁執行長蘭奇落寞下台;非凡新聞周刋在四月中旬大篇幅報導iPad的暢銷使得筆電節節衰退,同時介紹了新進App開發領域的幾家台灣軟體公司,如優必達、MagV和瑞策國際。在台灣硬體廠商深受iPad負面影響之餘,也許可從應用軟體開發取得新的商機,展開科技業的新頁。從這些分析報導可以看出台灣對科技產業有了新的認知,不但擺脫了只懂代工的心態,而且超越了硬體的枷鎖開始認真探討軟體的重要性,必然會因此更着重文化創意,進而邁入人文科技島的實現。從這個角度看,國際間科技產業的新發展逼使台灣業界的跟進,如使整個社會蛻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其實十年前台灣就有少數人看到人文和科技結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可惜知音者太少,這和數十年來重理輕文的偏激社會心態有關。
其實台灣科技業者如果認真策劃和執行人文和科技的巧妙結合,也不是沒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一些立足點,首先硬體的研發和製造已有一定的基礎,另外在華文市場甚至亞太地區都具有文化上的優勢,大可先從自家地盤做起再圖對外擴張。最近宏達電重金挖腳軟體工程師,並投資香港的TVB電視台,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起步。最主要的是台灣大企業老闆們能不能懂得文創事業的特性,甚至像賈伯斯那樣專斷的CEO都能領悟到尊重創意工作者,而放手讓皮可夏(Pixar Studio)的團隊拍攝3D動畫片少於干涉。從過去宏碁(10年前便推出過平板電腦)和鴻海(郭董曾受後輩的影響公開宣佈投資百億元拍攝電影,結果在山西建設晉城影棚拍了幾部片子後也不見有何進展)的例子我們就知道跨業整合有多麼不容易。
工商時報 2011年6月6日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