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成就 美政府扮推手


資訊科技成就  美政府扮推手

 

資訊科技(IT)自從大約1941年應用以來,經過接近35(1941~1976)的開發才開始進入成長期,然後只花了28(1976~2002)的時間便已開始被人認為已是「基礎設施」。其實IT的進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相較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以來開發的其他科技,譬如電氣、電話、收音機和電視,IT產業不但開發期較長,甚至成長率的速度也緩慢。這裡面有兩個因素,其一是科技應用所需的基本設施的難易,譬如電話和電力必需線路鋪設到消費者的居所,而收音機僅需天線的架設便可使用,其次是參與的程度,譬如電力,收音機和電視都是較為被動的參與,而電話和電腦則必需要消費者的參與,這兩個因素都影響開發期的長短和成長率的快慢。

電腦基本上就是一種難以設置和使用的科技,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許多人只能望電腦而興嘆,但是這種情況因為電腦世代(從小就接觸電腦)的長大和成熟,以及電腦的日漸容易上手(Friendly)而有所改變,到了一定的關鍵規模以後,這些所謂的障礙,都不會是電腦普遍化的絆腳石了。其實自從PC的開發上市以來,電腦的普及率迅速成長,大概不出10年,其普及率已經直追電話和電視,事實上由於新媒體(最基本的就是各種媒體科技的大結合)的出現,3C(CommunicationComputer & Consumer Appliance)的融合,以後所有的媒體科技都將無法分離存在,普及率必將趨於一致。

在這些發展的背後,有一種現象我們必須認真地研究,就是所謂資訊產業變為基礎建設的事實,也就是電腦繼電力之後,變為其他科技所必需和必備的倚靠工具,是所有新科技的背後推手。

任何一種新產業的發展,都經過某種垂直導入階段,這也就是所謂供應面的主導期,而這個期間多半是由一些「強人」或某些組織機構扮演強勢推手的角色,譬如電力和其他週邊產品,許多年來都由愛迪生(Edison)家族和公司,或者通用電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所由上而下領導或甚至壟斷,鐵路則有卡內基(Carnegie)、范德比爾特(Vanderbilt)家族,電話則是亞歷山大、拜爾(Alexander G. Bell)和西爾多、維爾(Theodore Veil)逐漸擴張為AT&T,壟斷美國電話業幾十年,電視有大維、沙諾夫(David Sarnoff)RCA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及時的支援,就以資本主義最發達的美國來檢視,其政府的干預和支援幾乎在每一個科技發展中都佔有一定的比例和份量在電力供應方面,由政府訂定收費標準和營運模式,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和顧慮;收音機電波頻道在美國認定為公共資產(Public Property),所以必須由聯邦政府統一管理和發照,美國後來(1933)成立聯邦通訊管理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管理所有傳播事業包括收音頻道,電視頻道、通信波段等;電視不但有頻道的問題,而且有訊號標準,黑白轉換為彩色廣播等問題,美國政府於是成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為電視廣播設立標準,後來並積極參與有線電視系統管理;由於電話專利權給了亞歷山大、拜爾個人,造成其家族控制的拜爾電話公司發展成AT&T公司,幾乎獨佔美國電話市場,後來經過屢次交涉,政府和AT&T達成協議,該公司接受某種程度的政府監控,並保證不投資其他媒體下形成壟斷,但在80年代政府將市內電話系統分由數個地區電話公司經營,AT&T只保留長途電話和通訊器材的經營,後來美國政府更進一步允許長途電話也有競爭者進入市場,破解AT&T獨佔局面;電腦其實不止美國政府還有英國政府和德國政府都曾投入資金研發電腦,主要的考量是軍事和科學用途,另外網際網路是美國國防部出資由少數幾個大學共同開發成功,所以整個IT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源自於政府的資助和參與。

一種科技產業發展之初,科技的原創者或居於領導地位的企業,如拜爾之於電話、IBM之於電腦,大半產業的運作是垂直整合,或者一條鞭作法,也就是說所有重要組件和軟硬體產品出自於企業內部生產系統,很少外包,但是一旦產業成熟,市場擴大,往往垂直整合會被水平整合所取代,原來的事業體()只能致力於少數高檔產品,變成產品最後組裝者,甚至全面退出生產,專注於研發和行銷,再一次IBM又是一個最標準的例子。

電腦業在1950年代尚是初創階段,業者必須要開發整套系統和設備,外界無法介入,這是所謂前價值鏈期(PrevalueChain Era)

但是到了60年代開始有了企業在價值鏈的某一特定點(軟硬體或服務)能夠做得更好、更便宜,於是水平式的運作便隱然成形。

資訊工業中最主要和最便於附加價值的部分,大約不外乎儲存(Storage)、終端機(Terminal)、軟體(Software)、服務(Service)和財務(Financing)。在Mainframe時代,1969IBM由於政府反壟斷的壓力將其軟硬體和服務不再捆綁在一起,是一個重要關鍵點。

在短暫的Mainframe時代,水平整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譬如Oracle(當年名為Relational Software)提供軟體,EMC提供記憶體給主要業者如Digital Equipment

進入PC時代,開始時業者就外包微處理器、顯示器、碟片,但仍然開發專屬的執行系統和其他主要部分。後來IBM開放其個人電腦標準系統,不但許多零件、組件可以用不同品牌,執行系統和Microsoft合作,成就了微軟的偉業。

就是因為這樣的開放型態,電腦得以在1981~1995年期間急速和大幅成長。Internet最早開始是196910月,在UCLA有一批學者帶著學生設立一套系統,希望透過電話線將在L.A..和曼羅公園(Menlo Park, California)兩地的電腦連接起來,使之可以同時操作。經過這次的示範,美國國防部決定撥款資助他們研發,希望能將軍事有關的電腦可以因為全國性的連線,即使遭遇核子戰爭的破壞,還是不會完全失效,能夠繼續運作。後來許多學校、研究機構、學術機構參加Internet的運作,建立遊戲規則,而逐漸成型。

電腦水平產業型態也造就了另一種意想不到的產業,那就是前所未有的創投業,因為每一層的價值鏈都可以有創投提供許多初創公司資金,開發出各式各樣的產業和服務,並且間接促成其他產業如生化科技、醫療設備,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

但是這不表示垂直整合系統就會完全消失,因為有時候一種新的行業還是得經過垂直的運作模式過程,譬如早期的AOLPalm PDA和現在的一些生化科技和網際網路公司都還是以垂直整合的方式營運,否則難以開展。

何況水平整合有其限制和缺陷,前面已經敘述,在一個新科技產業起步時,在水平線上看不到另一個相關企業的存在,根本還沒有價值鏈的形成,所以只有從頭到尾包辦。有的新科技如果需要既存的相關企業的支援,往往會遭遇排擠和不合作的情況,譬如新興電訊業者便經常得不到地區或全國性原有通信業者的全力配合。新的科技企業另外常遭遇到的狀況是得不到既存大企業的信賴或願意嚐試的意圖,造成營收的不穩定,最顯著的例子便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廣告收入,很不容易獲得大企業的親睞,有時連廣告格式都不能被確定,造成營收的困擾。後來這種情況有了180度的轉變,網路廣告收入大幅成長,造就了像GoogleFace BookAlibaba等網路大企業。

 

本文於201477日在台北工商時報刋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