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藝術結全:開創電影新紀元

前一陣子〝Avatar〞上演的時候,曾造成全球電影界的轟動,在台灣更是引起產、官、學的熱烈討論,焦點在於如何趕上這一波的3D動畫產業熱潮,開創一頁新的局面。其實這近十年3D動畫的發展是有脉可循的,最早Pixar推出「玩具總動員」即是以「立體感」為號召。實際是以多架攝影機攝取木偶或泥塑(Clay)的「表演」,再以背景處理和剪接方式呈現出「深度」, 有別於平面「定格」攝影方式的2D動畫。應用這樣的方式早在1980年的〝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1981年的〝Clash of the Titans〞就曾呈現令人驚奇的效果。


後來電腦運算突飛猛進,「演員」動作已經可以用「動作擷取」(motion capture)轉換為「數位」,使得影片中的「角色」動作更為逼真, 使許多機械形的表演已經生動化許多。最先運用這項技術的是2004年的〝Spiderman 2〞片中的〝Doctor Octpus〞以及2002年的魔戒 2(Lord of the Rings 2 ,The Two Towers)中的〝Gollum〞,兩者都是經過這個技術呈現出接近「真人」的動作。魔戒由於導演Peter Jackson的堅持,三部大片全都在紐西蘭拍攝,,特效部分由當地公司〝Weta Digital〞承包。

到了2004年的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動作擷取」變成了「表演擷取」(performance capture),演員表演特別是臉部表情,利用附著在皮膚上的感應器(reflectors,有時多達152個)和用數十架攝影機加以攝錄,然後以數位存檔。如此一來,Tom Hank的表演可以化身為5個角色(列車長,小孩,聖誕老人,小孩父親和流浪漢),逐一生動表現出來,而Tom Hanks全程只穿一套黑色緊身衣,身體和臉部貼滿了感應器,站在一個10平方英呎的平台上表演,背景則是一塊綠色布幕。從頭到尾Tom Hanks沒有穿過一次戲服,更沒有出過一次外景。他在拍完這部戲之後,大呼過癮,因為讓他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演技和想像力。當時唯一的遺憾則是眼部表情無法全部紀錄,後來這項困難也在2007年的〝Beowulf〞由「北」片同一導演查默基斯(Zemeckis)的團隊所克服。

在此之前, Pixar在「海底總動員」一片中所謂電腦造型(computer generated images, 簡稱CGI) 的技術突破後而達到一個新境界,特別是對流動性(如水波)的影像處理上幾可亂真。當時他們稱之謂超現實(Hyper Realism),被處理的動畫比真實景像更生動和富有色彩,但是又不失真實感,這種以高科技合成的寫實畫面,滲入人文藝術性的美感,造成一種超真實的表現。

這些科技和藝術結合的進展和突破,給了「鐵達尼號」導演James Cameron一次技術整合的機會,其結果就是真人、實景和虛擬的人、事、物幾近完美的融合,呈現美感十足的「擬真」形象,開創了又一次的電影新紀元。有的評論家認為〝Avatar〞可以比擬為1939年的綠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當時帶領電影進入「聲」和「色」的時代。


 
工商時報 2010年8月9日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