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意 i系列不必是美國製

賈伯斯已經往生半年多了,蘋果公司在3月7日對外展示的The New iPad,除了採用A5X處理器使之更快以外,又加上視網膜瑩幕和高畫素的攝影和視訊等功能,當然該公司希望再次掀起購買潮,就像iPad2一樣。儘管那時候遭到許多電子產品專家的圍剿;如「消費者會困惑為什麼需要這種產品」、「天啊!我一點都不覺得被顛覆」。 可是接下來9個月期間卻賣出1,500萬台,iPad2的去年總銷量則達到3,000萬台,這種銷售量等於是給了那些批評者當頭棒喝,讓他們統統閉嘴。
  
為什麼蘋果這幾年的i系列產品如此暢銷,因素當然很多,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產品設計不但是迎合消費者的喜好,而是創造和帶動大眾的潛在需求,譬如在專家們認為人們已經有了智慧手機和筆電,怎麼會想買平板電腦的時候,賈伯斯卻能獨排眾議;研發和銷售iPad,再經過他的魔術行銷手法,造成ipad大賣;二是蘋果軟硬並行發展,當他推出iPod,iPhone和iPad之前,早已建立音樂庫、應用程式平台、軟體銷售系統(即iTune和App Store),所以蘋果出售的是整套系統而不是硬體而已!
  
去年10月底「賈伯斯傳」的撰述人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紀念文章,他稱賈伯斯為一代天才(The genius of Jobs),文中指他是有發明才華(invention talent),但又憑直覺(intuition)辦事的天才。他之所以能成就豐功偉業,不在他能善於計算,巧於營利,而是他能以經驗智慧(experiential wisdom)將創意和美感融合地應用出來。他直覺地創造產品能友善地和消費者融合在一起,又能用動人的行銷手法誘導大眾購買他的商品。
  
總之,艾薩克森認為賈伯斯是以人文(Humanities)為本又懂得科技,並且能將好的想法執行出來。因此,如果比爾˙蓋茲是絕頂聰明(super- smart),那麼賈伯斯就是絕頂天才了(super-ingenious)。
  
我們再舉兩個實例,可以讓我們更進一層了解賈伯斯的為人和蘋果公司的企業文化;
  
當2011年2月美國歐巴馬總統為了尋找降低失業率方案的時候,他特別在舊金山郊區宴請科技業的大亨們,其中的主客自然是蘋果企業負責人賈伯斯了。宴會中,歐巴馬特別請教賈伯斯,為什麼他公司的三個i系列產品不可以在美國生產?卻由深圳的富士康僱請數十萬人加工數以千萬計的蘋果產品。賈伯斯的回答,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十分直截了斷:「那些工作職位不會回到美國」。
  同一篇報導指出:「蘋果的主管們明白表示,在海外生產不僅是工資低廉的關係,而是以中國為主的這些生產單位,他們已經形成一個上下游的生產鏈,有了聚落的規模,更何況這些工廠具備了很大的彈性,可以擴充或收縮自如,工人們勤勞耐操,工藝技術超過美國工人,於是「美國製造」對絕大多數蘋果的產品來說已不是一個選項了」。

蘋果目前在美國有43,000員工(大多數為設計,行銷,行政,運輸等人員)海外有20,000人,但外包的廠商(遍布全球,但大部分在中國) 則為了生產蘋果產品而僱用了700,000人,包括工程師和生產線操作員。單以iPhone裝配線而言,就需要8,700位工程師和200,000的作業員,同時在中國一夜之間可招收到3,000名員工,這種規模,效率和可靠性,歐美各國是很難匹比的。更何況除了中下層的作業員以外,中國在設計、電腦、繪圖、控管等方面的高等工程師也愈來愈有競爭力。
  
另一個例子;2007年在iPhone原定要上市的前一個月,賈伯斯召集幾位高層主管緊急會議,他很不高興地把帶在身上好幾個禮拜的原型手機舉起來給大家看,手機螢幕有明顯的刮痕,他宣稱一定要更換為刮不傷的高檔玻璃片(美國Corning Inc.製造)。會後,負責生產的副總即刻飛到深圳,開始玻璃片安裝測試,同時訂購Corning玻璃運往中國,結果短期即試造成功。當第一批玻璃原料運到工廠時,已是午夜,領班馬上召集8,000名工人,每人發一杯茶,一包餅乾,立即開工,而且分日夜兩班,在96個小時內完成一個每天可出產1萬個iPhone的裝配廠,順利達成原定上市的日程。一位蘋果高層主管便直率地說:「像這樣令人喘不過氣來的時效和彈性是沒有那家美國工廠辦得到的。」
  
蘋果產品暢銷的原因除了精巧設計,善於和各下游工廠配合(包括部分零件的共同研發),還有就是賈伯斯深知「內容」的重要,所以他在iPod上市以前,就簽訂許多音樂下載權,又在提供iCloud服務以前,他親自出馬和四個主要音樂公司敲定雲端下載和使用音樂權,然後串連其他內容 (如圖片、影片、圖書) 均可應用在所有蘋果的產品上,形成其雲端服務的整體系統,這種安排已經超越Amazon和Google同類型的服務 (這點值得國內躍躍欲試雲端服務的廠商特別注意的)。
  
以上這些實例充分證明賈伯斯的高瞻遠矚,致力建立人文和科技完美結合的企業文化,成了全球企業的典範,值得各大企業深入研究和模仿,以順應未來市場的走向和需求。

本文已於2012/5/21在台北工商時報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