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籃球運動、人人有責

謹呈錢副主委: 振興籃球運動、人人有責
籃球運動應該是除了棒球以外,國人最喜愛的運動了。但是經過我們仔細觀察,發現籃球不論在基層發展,相關組織,和大型企業關係方面都弱於棒球運動。尤其是基層階段,主事機構既無適當的規劃,更難結合在地資源擬定有系統的參與,其結果就是民眾熱忱有餘,但組織凌亂,發展有限,到了大學和SBL的階段,大半熱忱消耗殆盡,要想和國際接軌,更是無緣。這種現象可以從大學聯賽和SBL逐漸滑落的票房得到證實。現在SBL開始採取「地主隊」制度是一種進步,希望能夠帶動票房的提升。

自今年二月由於林書豪在NBA的崛起,產生L insanity現象,不但引起國際的重視,特別對台灣籃球運動不啻是一劑強力興奮劑,尤其對年輕的選手有著很大的鼓勵作用,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可模仿的典範,只要是有適當的環境和機緣,加上本身的努力,台灣的球員也可能加盟NBA,就像我們的好手已有多人被選入美國職棒,有所表現。另外李學林和林志傑在CBA的優異表現,也有指標作用。

問題是我們能夠提供未來年輕人的發揮潛力,並且可以茁壯的環境嗎?這就需要我們檢視基層的現實情況,而且提出一些可行有效的規劃,有系統的,有規模的認真執行。我們審視地方籃球運動,大部分都是環繞國中和高中學校而發展,社區雖然有一些業餘球隊的存在,但很少有地區聯賽,大半是3對3的小規模比賽(現在成立3對3籃球協會是個好起步),甚至沒有任何與當地學校聯繫的情況,除了偶然場地的租借,各學校球隊很少和地區有交集,不相往來幾乎是常規。尤其是所謂籃球名校,他們可以吸收各地有條件的運動員,集中住校管理,卻漠視在地的交往,發揮不了帶頭作用。譬如一個籃球明星高中除了和當地國中偶有互動,談不上和地區企業,社區球隊有任何互動。如此情況不要說無法帶動在地的籃球運動,其實也自我設限,無法善用地方資源,間接阻隔了球隊成員更上一層樓的機緣。

舉個具體例子,我最近因為感受HBL決賽的盛況和球員表現的刺激,特別造訪某個籃球頂尖學校,準備洽商一項本人認為可行的方案,也就是從他們高三或高二球員中挑選一兩位在假期參與社區業餘球隊(本人擔任中和/土城地區一個學生業餘球隊的技術顧問)的帶隊訓練和輔導,如果有成績,本人願意資助他(們)學費和營養費,甚至安排語文能力訓練,集資保送美國大學,接受全程訓練(類似張宗憲的情況)。可惜在我和他們的教練接觸後,僅有自稱為該校體育組人士來電一次,聊了數語便音訊全無,他們根本缺乏和社會人士溝通的能力和開放態度,很主觀地甚至很傲慢地就將可能的機緣關上大門,這主要是我們的社會根本沒有「全民參與運動」的觀念,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互動了。這須要主管機關(如教育局和體委會)和籃協積極有計劃地推動和鼓勵,加上擴大宣導,才可能有所改進。企業或企業家的參與可分兩個方向; 一是透過校友會或校方贊助,不僅是資源而且有行政管理、公關、社區聯系等方面的支援,建立一套標準流程(SOP) ,逐校逐區推廣之; 另一是由企業家個別贊助優秀選手,類似認養制度(如李遠哲贊助幾位網球選手的模式,可從高中甚至國中開始) ,經過試驗,逐漸加以制度化,推廣之。

談起籃球協會,這幾年由一位老邁多病的前教育部長接管,又繼以立法委員丁守中為理事長,他本身業務繁忙,對於籃球運動又不是很內行,老實說執行會務的能力和熱忱令人置疑,遠不如王人達時代的積極性,如期望有所創新和大作為只怕是緣木求魚而已!關鍵是大量換血,由一批有抱負、有國際水準的年輕人接手(很高興李雲翔新任籃協副秘書長),庶幾有望!

值此錢副主委到任未久,以其籃球女國手優異表現自然深受國人愛戴,同時對之期盼更熾,大家都希望體委會對振興籃球運動有所努力,除了應規劃完整計劃,更應廣邀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以期突破目前的困境,追隨職棒協會的全面改組和宏圖,讓籃球運動也可全面更新,不負國人的殷切期望。


張光華謹記
2012/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