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本 失落的一代 的珍貴回憶

38本「失落的一代」的珍貴回憶
2012/11/16
自二戰中日戰爭爆發(1937)以來到現在(2012),前後約75年,剛好是三個世代(generations)。從歷史的觀點,並不能算是很長的時段,但是從外侵和內亂造成整個社會翻天覆地的情況而言,剛好「生逢其時」而置身于其中的中國人,經歷了太多刻骨銘心的遭遇,真的是千年難逢呀!

有人說現代中國人的一生等於是人家幾輩子的經歷,比起太平時代,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用為歷史的見證,多的是悲歡離合,椎心泣血的境況,讓人永生難忘。

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文學多半敘述發生在這塊亞洲大地的一些政治和社會的大變動,譬如三反五反、階級鬥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經濟從赤貧迅速發展為工廠林立、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交通工具全盤現代化,這些空前的變化,必然是文學的好題材,在眾多的嘗試和奮鬥之下,自然會有許多「好作品」出現。可是海峽的另一邊,幾百萬人的逃難和遷徙,在無可選擇的條件下,原有的居民只有接納這些外來者,儘管彼此間有著許多「習俗」、「次文化」上的衝突和隔閡,卻不得不尋求「相忍相容」之道共同生活下去。

但是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二十多年間,卻有數十萬來自大陸的青年男女,只在臺灣「落腳」一陣子,便邁向另一個新大陸,大部分為了尋求一個嶄新的生活環境,以源自文化水準很高的家庭背景,本身又具備高學歷的條件,展開前所未有的「整批知識份子遷徙」。後來這些人絕大多數都在新大陸「安居樂業」下來,變為憑藉高學歷擠進了中上收入的一群華裔族群,他們的下一代表現得更優異,除了科技界和學界(第一代的主要職業),第二代和第三代還能在專業(醫師、媒體人、律師、會計師)、政界、法界表現不凡。

另一方面,第一代的「新移民」,儘管在美國,部分在歐洲已落地生根,生活水準大多在中等以上,可是他們內心的「失落感」,常不自覺的表現出來,而自認是「漂浮無根」的一代。他們在祖國戰亂中流離失所、生離死別、到了新國度又遭逢文化衝突和社會疏離(alienation) 的折磨,這些將永遠烙在他們心上,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代!

大時代有了小故事的累積才能呈現更貼切的實際情況,而且往往小故事的歷程,正是大時代的縮影,所以大時代不是僅憑史學家以大事紀來描繪的。尤其是

1
這些「失落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們從動亂,失控和落後的悲情中國,一下子轉進到繁榮、進步、自由民主、有秩序的美國,這種巨大的時空轉變,簡直就是由地獄升入天堂,對於這批人的身心影響,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清楚的。但是除了少數人因迷網而墮落以外,大部分的人都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不但融入當地社會,而且成了中上階層,在美國(少數在歐洲) 生活安定下來。

這個族群經過大遷徙,而能在新天地適應如此的順暢(smoothly),恐怕現代移民史應該還沒有先例的。他們成了所謂「WASP」階層以外,唯一可以和猶太族裔一較高下的所謂社會菁英(elites)。那麼這些人成功的背後因素是什麼呢?這絕對和他們來自上層家庭的背景和近代中西合併教育改革的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群人其實多為「人中豪傑」,也就是洋人說的:〝cream of the creams〞,他們傑出的表現自然就不會太出人意料了!可惜到現在沒有學者能將這一代的在美華人列為社會學的研究物件,提出一份非常有價值的學術報告。儘管這已是有目共睹的社會現象,可是並沒有獲得太平洋兩岸的大眾、媒體和社會學者太多的注目而成為「顯學」。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這批第一代的移民有很多已屆退休年齡,有的過著
所謂〝empty nest〞的生活,也就是說家裡只剩兩個老人,甚至是孤苦伶仃地一個人生活著,雖然在美國的生活條件都還過得去,可是心境的孤寂,思鄉之情卻是愈趨嚴重。更何況這些人內心的「失落感」無法得到舒緩,好像這輩子寄人籬下,失去了「報效祖國」的機會永遠都會是一種遺憾。到頭來自認是飄零終身,成了「沒有根」的人。有些人即便回大陸或臺灣貢獻了一己之長或者辦了一些企業,可是終究被海峽兩岸列為「異己」,在美國自己又總認為是「客居他鄉」,又被洋人喊成〝Chinaman〞,不管在各行各業多麼有成就,但語言和文化上很難完全融入當地社會,「疏離感」(Alienation)永遠揮之不去。這一生總是帶有「悲情」的色彩,該是多麼無奈呀!

還有在過去的30多年,他們所熟知的兩個世界似乎在進行著角色互換的戲碼,中國從落後和動亂中找到奇跡發展的方程式,一下子變成世界工廠,製造生產幾乎所有西方所需的民生用品,而且重工業(如鋼鐵)和高科技(如PC,iPhone和iPad)也不遑多讓。反觀美國,製造業在GDP的份量只有15%、農業5%、服務業卻占了80%;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金融業在2008年遭遇熔毀(meltdown),使得美國進入大蕭條以來最艱困的經濟衰敝。這次的金融連帶房地產的衰退,已不是一般的不景氣循環,而曝露了美國政經和社會的病象;兩黨政治變成兩黨惡鬥,經濟的空洞化,國際貿易赤字持續數十年不見改善的可能,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到失控的情況,中產階級受到嚴重的挑戰和壓縮,吸毒和犯罪一直盤旋不去(譬如加州花在罪犯和員警系統的預算已遠超過教育經費)。美國的種種問題,不但造
2
成它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影響到它的國力,世界霸權已逐漸消逝中,這是它從二十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西方各國的領袖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現象。事實證明美國的全面衰退,不是週期現象,而是結構性的問題,3-5年之內不可能有大的逆轉。

那麼這一批第一代華裔菁英要如何面對這種巨大的變遷呢?這恐怕會因人而異,反應各一,無法一概而論。但是以他們的高學歷背景,在美國的堅實成就,應該很快就會意識到這種變遷對於他們的影響,以及其背後因素。相信其中已有許多人很清楚他們處境的各種「微變化」,開始對他們的「新祖國」產生憂慮,又對自己「舊祖國」的崛起,存著憂喜交加的複雜感情,甚至會不知所措。

對於這樣的一個嶄新局勢,他們也會產生一種無名的恐懼,不純然是為了他們本身,畢竟他們經驗豐富,歷練多重,應付任何突變都比一般人更得體。可是他們已開始擔憂他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那些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完全接受美國教育的子孫,如果美國社會環境進一步惡化,經濟持續衰退,這些Banana(外黃內白) 們能夠應付得了嗎?如果美、中在不斷的競爭和磨擦中有了衝突(大規模毀滅性的衝突大概不會發生,但是經濟的排擠,區域性的鬥爭可能會不斷出現),那麼這些華裔和他們的子女要如何自處,或進一步要如何應付和化解這種尷尬局面,就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第一代華裔很清楚自己的背景,歷史深遠的中華文化,經過千年考驗的家族傳統,甚至因為來自上層階級,他們自幼就耳濡目染傳統習俗,民族歷史和許多民俗故事(譬如孟母三遷、孟姜女哭倒長城、岳飛背刺「精忠報國」、桃園三結義),雖然來到這片新天地,許多已經派不上用場,但是這種文化的根基自然使他們有別於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這對他們日後待人處事,教育子女都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前幾日姻親陸珗先生寄來他的大著: 「浮生十記: 一個海外學人的回憶錄」,讀後深有所感,也激發了我動筆寫此感言。世界日報這次舉辦「大家來寫書」的活動,一下子就徵集到38本很有「看頭」的著作,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從此我們可以確定這一批「無根」的一代多少會留下對歷史的一些見證。從許多個人的一點一滴的「小故事」,保存了社會和歷史重要的資料,讓後人有機會給與公正的評價,填補了可能被遺忘被忽視拚圖的一塊。或許有一天出現一位偉大的作家,根據這些資料譜出一本本感人的作品,不讓高行健、莫言專注於「大陸」的文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專美於前!

張光華
larry@glowhan.org
886921457733
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