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救經濟 才是唯一正途


西方有這麼多經濟學者和專家,包括任職於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財政部、各大名校、知名的研究機構和智庫者如Rand Corp.和Brookings Institution,在美國全國爭相消費、房價沒有理由的大漲特漲,貿易赤字愈趨嚴重的同時,居然沒有人預測2008年金融風暴的來臨。
根據經濟人雜誌的報導,當時全世界只有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從房地產的漲價趨勢得到令人擔憂的結論,另外還有紐約大學的羅比尼教授(Nouriel Roubini)對股市過熱提出警告,還有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研究團隊也對經濟持續繁榮有所顧慮。但都是以房市和股市所作的分析,而沒有觸及美國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
西方的經濟學者自從保羅.薩繆遜(Paul Samuelson)提倡經濟學應以數據資料和模型幫助我們瞭解複雜的經濟活動,後來他的徒子徒孫們卻將他的學說推向極端,認為任何不能用數學模式表達的想法都不值得一談,他們忽略現代社會學、心理學的成就,甚至欠缺一般的常識。
他們奉數據為圭臬,解讀多為偏執,進而有時玩弄數字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於是和現實社會嚴重脫節,違反人類生活基本原則;譬如認定消費是唯一的經濟原動力,不顧生產力是否失衡;GDP將服務和實體經濟(製造業和農業)混為一談,結果是數字和實境差異很大,無法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實況。
其實經濟學不是物理,也不是化學,甚至不是真正的科學,所以許多現代經濟學者一致努力將經濟數據化,甚至科學化,不但會徒勞無功,而且會讓世界跌入許多陷阱,因此間接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經濟衰退和危機,直到這次轉入死胡同,導引出許多西方政治和社會體系的缺陷。

美國消費占了所有經濟活動的70%,德國也有60%,相對地像中國這麼人口眾多的亞洲國家,多半在30%~40%之間。西方各國的經濟困境主要就是「無謂的消費」所造成的。而現代經濟學家許多還是主張以「刺激消費」做為帶動經濟成長的「激素」,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利用過去殖民地的關係,以最低的價格搾取落後國家的原物料(如1972年以前每桶石油只售3美元,後來漲到10美元,一直維持有近二十年)。由於發展中國家提供便宜的原物料,後來又提供不合理價格的產品,使得歐美各國這30年享受空前的經濟繁榮,無止境地浪費許多資源,更不惜借貸消費,終於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和2010年歐洲各政府的國債危機。

葛瑞米˙麥克斯頓(Graeme Maxton)是經濟學家、作家和媒體人(長住新加坡),他以犀利、條理清晰地分析世界事務而聞名。他在著作: “The End of Progress” 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指出,國際間貿易不可能像許多已開發國家主張的要「完全自由」,不受任何限制,這意味著要開發中國家只能賣原物料給已開發國家,換取工業產品。其實除非採取某些保護政策,它們才能促使自己國內建立工業。過去25年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中國」,某些保護政策和技術轉移,促成工業突飛猛進,因此遭來西方各國污名化,指稱中國「欺騙」和「不公平競爭」,並且反過頭來千方百計也要採取貿易保護政策。

麥克斯頓向現代經濟學者挑戰不遺餘力,他表示許多具有優秀資歷,甚至經濟學獎得獎人還是認為可以用刺激消費,整頓金融系統,增修公共設施的老套辦法,殊不知這次的危機已不可能用老方法解救得了的! 他們認為的解救方法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是病因而不是解藥。尤其是繼續鼓勵大眾消費,根本是開錯藥方,加重病情。更可怕的是許多西方政客還不斷要求一些發展中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加速鼓勵人民消費,果真如此全球馬上會面臨通貨膨脹,原物料短缺甚至耗盡的危機。

我們應該要修正整個現代經濟的許多謬誤,要改變歐美的「不良」生活方式,當然預期會遭遇非常大的阻力。但是我們還是得提出一些「理性」的解決方案。譬如減少駕馳自用汽車,甚至許多人應放棄擁有汽車,盡量搭乘公共運輸系統,同時中產階級應該自郊區搬回大都會,放棄耗費太多能源的豪宅(留給那些真正的百萬富翁去享受吧)。


總之,麥克斯頓指出了近代西方經濟的弊病和社會病態,都能切中要點,引人深思。並為大家開啟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而不至於被禁錮於舊思維,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張光華
0921457733
2013/6/18

本文摘要於2013/7/11中時時論廣場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