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平崛起還是威脅?

中國和平崛起還是威脅?

中國的崛起,超越德、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上下的反應是深感威脅,民意調查多次顯示美國人有相當比例認為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在國際間終將是美國的主要對手,(即或不是敵人,但起碼是「可怕」的競爭者) 。尤其是遵循西方的觀念,任何既有的強權必定視後起者為敵對國,必須多方阻礙,甚至終致一戰,譬如德國之於法國,英國之於西班牙。美國於1989年之後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開發,其主要跨國大企業如通用汽車、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到沃瑪百貨,蘋果電腦和幾乎所有的電子大廠,後來甚至包括化工、藥廠都在中國投資和設廠,至於成衣、日用品、玩具等輕工業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到了美國驚覺其整個製造業空洞化、而中國取而代之成為「世界工廠」,甚至2012年它的GDP總值超過美國的一半,不像日本做老二的時候,始終徘徊在1/4左右,「中國威脅論」遂不脛而走,成了美國舉國上下共識的一個嚴肅課題,西方文化中「強國互鬥」的信念自然大行其道。

強國敵對的例子, 近代最顯著者就是美、蘇在二戰時是盟邦, 卻在1945年戰爭沒有結束前就惡鬥起來,兩個陣營進入「冷戰」達40多年,直到蘇聯解體為止,這其間不只意識形態的敵對,軍備競爭,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 和資源的爭奪都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後來美國勝出,變成世界唯一超強(super power) 。這時候美國慣於在國際舞台上有一個對手,失去蘇聯以後,自然要找一個替身,於是中國正逢其時地成為美國「同仇敵愾」的對象。一般政論家,蛋頭學者和工會領袖倡議「中國威脅論」,似乎煞有其事。中國就這樣被冠為美國的「潛在敵人」,隨之而來的防備、圍堵、「重回太平洋」等政策就成了很有市場的賣點。

然則國際情勢果真就是如此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些只知道以傳統思維和西方歷史為標尺做判斷的人們,忽視了許多具體事實和國際間新的發展現象,而錯判了整個情勢。我們得以新的角度來分析中美關係和世界情勢,譬如經濟分析家Zachary Karabell在他的著作:〝Superfusion〞中指出:各國經濟交錯融合,未來將更糾纏不清,資本流通和市場將更開放,而且美國和中國已經形成獨特的經濟一體(中國製造,美國消費),跨國公司的繼續興起等這些因素,西方政策制定者和許多專家學者都未考慮進去。

冷戰時期美、蘇間除了鬥爭,幾乎沒有文化交流和互通貿易可言,可是現在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彼此的貿易額於2012年已超過4,846.8億,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高達2,189.2億,而中國投入美國國債也已超過1.5兆;遠遠超過第二名的日本,如再加上中國民間對美國的投資(如房地產和銀行存款),幾乎可以彌補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成了美國的最大債主。

美國是否可以重新檢討,認知到不應該用武力或其它強制方法逼使其他國家就範,而承認不要太倚靠國家主權和涉外霸權,同樣地可以達成繁榮和邁向幸福之路。敘利亞的內戰和這次有人使用化學武器將會是對美國的重要考驗,第一她是否要選邊站,因為籍口反對專制,提倡「自由、民主」的原則而要支持反對派,那麼反對派暗藏塔利班恐怖勢力的問題要怎麼解決,一旦他們掌權了誰可以保證會實行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現在為了化武爭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已經開始提供武器給反對派,其結果是否像提供武器給阿富汗反蘇聯入侵的塔利班,使之坐大而豢養了一批恐怖份子;第二西方堅信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準備動用「有限和特定目標」(limited and targeted) 的軍武「懲罰」。後來歐巴馬臨時決定送交國會議決,才讓俄國有斡旋的機會,可能化解這場危機。

這足以證明武力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美國應該乘機檢討所謂「世界警察」的角色,一方面本來就是維護美國利益的硬實力展現,容易招惹其他國家的反感,另一方面美國已經力不從心,打腫臉充胖子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就像她的重返東亞政策,虛張聲勢多過實力展現,因為沒有經濟作後盾的外交或軍事,持續不了多久便會洩底,東亞各國難道不清楚這點?


本文於10月13日中國時報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