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沉寂了一陣之後,最近發表了他封筆之作「風起」,並且於9月6日在東京召開記者會對外宣佈從今以後不再參與動畫長片製作,由於他在拍完《魔法公主》之後即曾宣佈退休過,他笑著說這次是說真的。其實宮崎駿的退休,不只是他個人去留的問題,事實上還可能牽涉到手繪2D動畫長片鼎盛時代的結束,因為他是堅持傳統動畫製作碩果僅存的一位業界巨擘。
宮崎駿於1963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從事動畫師工作,曾參與《狼少年、肯》、《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等動畫片的製作,1971年完成《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後離開東映,開始和高畑勳、小田部羊合作企劃,完成了《魯邦三世》、《熊貓家族》、《小天使》及《三千里尋母記》等作品建立了在日本動畫界的地位,但是一直沒有固定的企業作為製片的後台支援。在日本風行一時的《風之谷》上映後,才在德間書店出資之下和高畑勳成立吉卜力工作室,那是1986年的事了。從此積極推出《天空之城》、《熊貓家族》、《魔女宅急便》等深受日本和亞洲觀眾喜愛的動畫片。
1992年的《紅豬》表達了他反戰的內心想法,1997年的《魔法公主》則呈現他對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關切,終其一生他對戰爭的厭惡、環保的關切和主張女權主義都堅信不移,所以他拍攝的影片雖然屢創日本票房紀錄,但是始終遭受日本右派敵視甚至惡意攻擊,譬如這次在7月26日接受韓國記者採訪時坦率表示,「日本早該處理好慰安婦問題,而且應當向中國和韓國謝罪道歉。」更指出「日本太重視經濟問題,因為人們認為如果經濟不好,可能會失去一切。但我覺得重要的是認真工作,至於東亞地區的全部國家,都應該和睦相處,中國、韓國和日本不應該互相打架。」他甚至批判首相安倍企圖修改憲法,並認為安倍的經濟政策終會破功。這番談話在日本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有人對他介入政治失望,更有右派人士直指他為賣國賊,他卻不為所動而毫不退縮,充分表現一位藝術家和知識份子負責任的態度。
宮崎駿在日本從事動畫工作34年,享有巨大的商業及藝術上的成功,但是歐美影界除了少數圈內人之外,幾乎不為人知。直到1997年執導的《魔法公主》以DVD的形式在歐美開始發行之後,才逐漸在西方提升知名度。迪士尼曾經一口氣買下他和吉卜力工作室所拍製的11部動畫片,想要在院線分批推出上演,後來經過區域性的少數戲院試演,結果票房不盡理想,後來迪士尼發行幾張DVD以後,也就擱置下來。直到2004年7月完成《霍爾的移動城堡》,該電影改編自英國小說家黛安娜、韋恩、瓊斯(Diana Waynne Jones)的奇幻小說,在日本上演票房成績將近200億日圓(約美元2億),迪士尼隨後發行英文版本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在美國院線上演,收入則只有數百萬美元,主要的觀眾是二、三十歲的上班族(筆者當年就是由30多歲的女婿陪同下在洛杉磯電影院觀賞的),美國小朋友看了感覺沉悶(boring)而不願捧場。雖然用的是西方劇本,宮崎駿的個人風格所拍攝的動畫長片始終無法得到西方觀眾的青睞,這也證明東西文化的差異下,亞洲文化味道過濃的出品,很不容易攻進西方市場,尤其是純日本味電影更不易為西方接受,除非經過西方行銷的包裝,才會有些風行一陣。當然近幾年來,亞洲電影有漸受歡迎的趨勢,但大多是華裔導演如李安、吳宇森等的作品,並且屢創票房紀錄。
其實手繪2D動畫片早在1920年代美國創作以來,已經快一個世紀,呈現的是繪本藝術和現代影片拍製技術的完美結合,中國早在1927年有萬氏兄弟拍製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從腳本、繪畫、攝製的技術面評估並不落於美國之後,當時曾經享譽海內外,只可惜因為內戰和日本侵華而中斷。
美國動畫片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最初幾乎由迪士尼一手壟斷,後來才有其他影片公司跟進,譬如華納、夢工廠拍製的長片,尤其是漢納、巴貝拉(Hanna Barbera)動畫公司拍製電視劇,曾經為美國最大動畫片公司,電視劇出品市佔率有八成,台灣宏廣動畫公司是其主要加工廠(可惜始終無法擺脫加工模式而逐漸式微)。日本早年也曾在大型影片廠,譬如東映等推動之下,發行不少的動畫片,但是從藝術技巧層面而言,宮崎駿的作品後來居上達到世界水平,甚至有圈內人士認為他在2D手繪動畫的造詣已是經典程度,連美國的製作人也常去東京向他取經,這當然和他早期曾經接觸蘇聯和法國動畫界有關,有著對藝術技巧嚴格要求的風格。可惜的是他的影片在歐美叫好不叫座,票房始終無法突破「悲慘」的命運,這恐怕是宮崎駿終身的遺憾吧!
手繪2D動畫片不會從市場完全消失,就如畫像不因為照相技術的發展而絕跡,只是早已不是主流產品,成了有錢人的一種嗜好和炫燿的奢侈品。至於手繪2D動畫片的沒落,這種趨勢會因宮崎駿的退休而愈趨明顯和加快腳步,這也是令人無可奈何的事!
本文於2013/10/21台北工商時報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